
AI生成合成内容须强制“亮明身份” 新规构筑数字信任基石
2025-09-10 15:42:27
自2025年9月1日起,国家网信办、工信部、公安部、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标识办法》)正式施行,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,明确“身份”来源。此举旨在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虚假信息传播、网络生态破坏等问题,通过全流程标识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用户权益。
标识规范与责任划分
《标识办法》规定:
- • 显式标识需以文字、图形等用户可感知的形式呈现
- • 隐式标识则通过技术手段嵌入文件元数据,便于溯源
责任主体要求:
- 1. 服务提供者须对内容强制标识
- 2. 平台需审核标识合规性
- 3. 用户发布AI生成内容时需主动声明
特别规定: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恶意篡改、伪造或隐匿标识,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。
配套技术标准与实施成效
配套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《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》进一步细化:
- • 显式标识的尺寸要求
- • 隐式标识的数据格式规范
- • 执法溯源的技术依据
专家指出,新规通过“源头标识—传播核验—用户声明”的闭环治理,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法治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,为全球治理贡献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当前数据概览
截至2025年9月:
- • 已完成490余款大模型备案
- • 用户规模达2.3亿
新规的落地将有效提升信息透明度,助力构建可信数字生态。